你是否曾經這樣表達觀點:
「我不確定這樣說合不合適⋯⋯不過我們也許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方向看看?」
你滿頭大汗地想說服老外主管,結果對方一句 “So… what’s your point?” 把你秒打回原形。
這其實不是你英文不好,而是你沒把重點放在前面。
這篇文章要分享的,就是職場上非常關鍵的一個溝通技巧 — BLUF:Bottom Line Up Front。
它很簡單、實用、效果強大,不論你是工程師、PM、主管、還是業務,只要你需要「用英文講重點」,就該學起來。
BLUF 是什麼?
BLUF 全名是 Bottom Line Up Front,翻成中文就是「把結論放在前面」。
這個技巧最早來自軍事溝通(因為戰場上的溝通必須高效),後來被廣泛應用在企業簡報、商務溝通、Email 寫作、跨國會議等情境中。
它的核心精神就是:
- 先說重點(結論)
- 再補充原因、數據或背景
也就是說:別再花 5 分鐘鋪陳、前情提要、拐彎抹角才進入主題,因為老外主管早就失去耐心。
為什麼亞洲人特別容易吃虧?
很多台灣(甚至日本、韓國)專業人士在國際場合表現不差,卻常常吃虧在「說話太客氣」。
我們習慣以禮貌為優先,先鋪墊、轉個彎,等對方「讀空氣」來理解我們的重點。
但在英語文化中,這種風格經常被誤解為:
- 你沒有立場
- 你不確定你自己要什麼
- 或更糟:你講了半天,根本沒講重點
BLUF 技巧 vs 傳統表達方式
來看一個簡單對比:
傳統表達方式:
“So… I was thinking… maybe we could revisit this part of the plan, if it makes sense to you.”
(我在想⋯⋯也許我們可以重新檢視這部分的計畫?如果你覺得可以的話啦⋯⋯)
這樣的表達方式,聽起來太模糊、缺乏立場。
BLUF 說法:
“We should revise this part of the plan. It doesn’t match our current timeline.”
(我們應該調整這部分的計畫,它與我們現在的時程不太一致。)
清楚、直接、有行動建議,但仍然保持專業。
什麼時候該用 BLUF?
你可以把 BLUF 想成是「幫對方快速抓重點的導航工具」。
特別適用於以下場景:
- 匯報專案進度
- 提出建議
- Email 來往
- 會議簡報
- 跨部門合作需要快速同步資訊
BLUF 萬用句:
以下這幾句可以馬上套用:
- I recommend we move forward with Option B.
(我建議我們推進方案 B。) - I don’t support this change. It might delay our delivery by 2 weeks.
(我不支持這個更動。它可能會讓交期延後兩週。) - We should prioritize Project X. It aligns with the client’s new strategy.
(我們應該優先處理 Project X。這符合客戶的新策略。)
小提醒:BLUF ≠ 沒禮貌
很多人擔心太直接會不禮貌。其實,關鍵在於語氣與態度,而不是句子順序。
你可以搭配「緩衝語」,讓語氣更柔和,但你傳達的訊息仍然保持清晰:
- In my opinion, we should…
- I believe it would be better to…
- From my perspective, the best approach is…
這樣講出來,既有重點,也保持得體。
當你能講得「清楚」,才有辦法「被聽見」
在多數跨國企業中,「溝通力」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過語言文法的正確性。
學會 BLUF,不只是為了讓英文更好聽,而是為了明確傳達你的想法、專業與判斷; 換句話說,你能夠被聽見、被尊重、被採納。
如果你(或你們的團隊)正在煩惱怎麼讓英文講得更有重點、更有說服力,歡迎聯絡我,也可以填寫 學習需求調查表。
我正在開設企業專班,專門協助:
- 說話太委婉、不夠有立場的員工
- 常常寫 Email 沒人回的團隊
- 跨國會議講不贏別人的團隊
讓團隊講得「夠清楚」就是第一步。
讓影響力不只是跨語言,也能跨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