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學員問我:「在家和孩子用英文對話,真的對學英文有幫助嗎?」
身為英語教練,我很常被問到這個問題。關於這件事,其實已經有語言學和兒童發展的相關研究。
答案是:有幫助,但重點不是「講英文」這個行為本身,而是「怎麼講」以及「孩子的感受」。
研究顯示,家庭語言環境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,但關鍵不是強迫孩子用英文回答,而是讓英文成為一種自然存在於生活中的語言。
就像我自己,從小在家就是同時用台語和中文和家人溝通,感覺很自在。
現在,我們和兒子 Hudson 在家是台語,中文,英文混著說,他也覺得很自在。
所以,好好互動,比語言本身更重要。
所謂的好好互動,指的是那些能引發孩子興趣和參與的活動,像是一起看英文繪本、用英文角色扮演、或看完英文卡通後聊聊劇情。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語言是工具,不是目的,孩子會覺得「用英文」這件事很自然,甚至是有趣的。
語言學家 Krashen 提出的「情感過濾假說 (Affective Filter)」也指出,孩子的學習狀態跟情緒息息相關。
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或害怕犯錯時,他們的語言學習成效會大打折扣。
相反地,當他們覺得學英文是一件有趣、放鬆、沒有正確答案壓力的事,他們的大腦會更願意接受這些語言輸入,甚至主動去模仿、練習和使用。
也有不少研究發現,親子共學模式對語言發展特別有幫助。
這裡的「共學」,不是爸媽教孩子單字或糾正文法,而是一起參與某個活動,語言自然地融入其中。例如,一起看一本英文故事書,讀到好笑的地方一起笑,看到新單字一起猜意思,這種輕鬆又有互動的共學,會比單方面一直要求孩子講英文有效太多。
所以,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在家和孩子說英文到底有沒有幫助?
答案是肯定的,但重點不是「說」這個動作,而是「讓英文變成一種舒服、好玩、沒壓力的存在」。如果孩子覺得說英文很好玩,學習效果自然加倍;但如果孩子覺得壓力很大,那語言學習的大門反而會慢慢關上。
家長的角色,不是英文考官,也不是糾錯機器,而是陪孩子一起用英文探索世界的夥伴。
讓孩子體驗到,英文不只是考試的科目,而是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玩的工具。當英文和快樂體驗綁在一起,語言自然就變成生活的一部分,學得好、記得牢,還能為親子關係加分。
說到底,學語言最怕的不是沒有環境,而是孩子對這件事產生抗拒。讓英文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,讓孩子想說、願意說,比會說還重要。
如果你也想在家中打造雙語環境,不妨從「和孩子一起玩」開始,玩得開心,英文語感自然就會逐漸培養。
■ 如果孩子已經不喜歡英文了,該怎麼辦?
這其實是許多台灣家庭的真實狀況。很多孩子在補習班、學校已經上課上到頭暈眼花了,對英文產生心理抗拒,甚至只要聽到「英文」兩個字就翻白眼。
當孩子已經不喜歡英文,強硬逼迫是行不通的,關鍵是先拆掉他心中的防火牆,再重新把英文帶回生活裡。
第一步:不要再提「學英文」。
所有跟「考試」、「單字」、「文法」有關的詞都可以先封印,改用更生活化的方式,讓英文像背景音一樣慢慢滲透。
你可以從孩子本來就感興趣的事下手,例如看他喜歡的 YouTuber 或動畫,挑英文版本一起看。不要逼他聽懂,只要讓英文的聲音重新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好。
第二步:從親子互動入手,讓英文跟快樂體驗綁在一起。
家人一起玩英文桌遊、用英文唱歌、或玩角色扮演,讓孩子發現「英文不是壓力」,而是可以跟爸媽一起玩的工具。
這裡的重點不是正確,而是好玩,爸媽說錯也沒關係,讓孩子笑一笑,反而會降低英文造成的心理壓力。
第三步:創造無壓力輸入環境。
台灣家庭很容易陷入「糾錯模式」,但語言學習其實不需要時時糾正。日常聊天裡偶爾丟幾句簡單英文,讓孩子習慣「聽懂就好」,不強迫回應。
例如,吃早餐時輕鬆地說:「This toast is yummy!」,孩子不回應也沒關係,重點是他耳朵裡的英文變多了,這些無痛輸入會慢慢累積,培養語感。
最後一點,讓孩子擁有「英文的成就感」。
當他不小心聽懂一句話、看懂一個標誌、或能自己點餐時,家長的反應非常重要。
誇張一點讚美他,讓他感受到,英文不止是考試成績,而是可以幫他解鎖更多世界的超能力。
孩子對英文的態度,往往取決於爸媽怎麼引導。當英文不再是壓力,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、而且充滿樂趣,孩子對英文的態度也會跟著轉變。
就算孩子現在不喜歡英文,只要增加一些有趣的生活習慣、重新調整節奏,學習語言的動機還是能重新培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