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孩子在 10–11 歲左右,學習表現會突然下滑?

在教學或家庭教育中,常常有人問:

「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小學低年級表現很優秀,但到了 10–11 歲左右,成績卻開始下滑?」

我自己與年輕學員的教學經驗中,也觀察到類似的情況。

其實,這並不是單一原因,而是各種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。我們可以從「教育心理學」與「發展研究」來理解這樣的現象。

一開始,某些孩子的學習優勢很明顯。

在小學初期,課業多以記憶與重複練習為主。記憶力或語感好的孩子很容易脫穎而出。

然而,進入 10–11 歲後,課程要求開始偏向抽象推理、閱讀理解、數學應用題等。這些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發展速度因人而異,有一部分孩子的學習表現,就會在這時卡關。

因為,只依靠天資或提早補習,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表現。

早期依靠「聰明」或短期記憶就能拿高分,但如果沒有養成穩定的學習習慣(複習、筆記、時間管理),一旦課程難度升高,就會明顯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。

相對地,那些早期不算最優秀的學生,若在早期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方法與耐力,反而會在這個年齡階段,有逐漸超越的傾向。

家長更要留意的是,學習動機會隨著成長出現轉變。

10–11 歲是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階段。孩子不再只是為了「取悅父母或老師」而學習,他們開始思考:「我為什麼要讀書?」

如果沒有找到內在動機,或課程缺乏樂趣與挑戰,孩子就容易出現厭學或成績下滑。

根據 Gnambs & Hanfstingl (2017) 的研究,當孩子的心理需求(自主性、能力感、親密感)得不到滿足時,內在動機會隨年齡明顯下降。

同時,隨著課業難度提高,他們也需要更多的執行能力。

研究(van Tetering et al., 2022)顯示,孩子對自身執行功能(工作記憶、專注力、抑制衝動)的評估,與數學、閱讀理解的表現高度相關。

隨著課程複雜度提升,如果孩子在這些認知控制力上較弱,就會表現出「突然跟不上」的情況。

更重要的是,成功與失敗帶來的壓力,也會造成關鍵性的影響。

有些早期成績優異的孩子,在學業壓力下,反而會對成績下滑產生強烈焦慮。

一項 2025 年針對資優學生的研究(Željeznov Seničar)指出,孩子可能因為過去的成功經驗,對「失敗」變得格外敏感,進而採取自我保護的策略,例如降低努力,以避免挫折。

另一方面,外在環境也會造成影響

進入青春期之前的這個階段,同儕影響力會大幅提升。孩子開始在乎同學眼光,有些甚至會因為想融入群體,刻意隱藏自己的學業優勢。

Rabiner 等人(2016)的研究也發現,早期的專注力不足或低社會接受度,會透過學業中斷,影響到後期的學業成就。換句話說,如果在低年級就累積了「不喜歡學校」或「被排斥」的經驗,到了高年級更容易出現退步。

最後,如果課程缺乏挑戰性,表現也可能停滯不前。

部分研究(Raoof et al., 2024)指出,9%–28% 的資優學生會在中後段學業出現「不如預期」的下滑。原因之一是課程缺乏足夠挑戰性,導致孩子失去興趣與成就感。

總結來說,學習更像是一場馬拉松。

從科學研究來看,孩子學業表現的高低,不只是「天生聰明」或「補習時數」決定的,而是與動機、情緒、習慣、同儕影響、課程挑戰性等多方面交互產生作用。

我們可以把學習想像成馬拉松:
在前幾公里,靠身體天賦可以跑得比許多人快,但要跑完全程,耐力、節奏、配速策略和目標感(也就是習慣與動機)才是關鍵。

對家長與老師來說,10–11 歲是一個需要重新調整支持方式的關鍵時期。與其焦慮孩子「怎麼退步了」,不如思考如何幫他們:

1. 建立長期學習習慣
2. 找到學習的內在動機
3. 給予適度挑戰與支持
4. 幫助他們學會面對挫折

因為真正的關鍵不是「現在跑得多快」,而是「未來能不能跑得長遠」。

返回頂端

Stay Tuned

即時收到Lewis的最新資訊!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