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共學英文,可以有不同的形式

我的學員有90%是職場人士,其中有許多也都是家長。所以,常常會有學員請我另外安排課程,協助他們的孩子學習英文。再次感謝學員們的信任 🙏

因為我自己這幾年主動地花大量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,逐漸瞭解到家長的陪伴,對於孩子的學習動機產生很重要的正面影響。

所以,從去年(2024)開始,只要遇到10歲以下的學員,我都會主動向家長提議,可以和孩子一起上課學習。

當然,也有遇到孩子是青少年,因為和媽媽的關係很好,一起上課練習對話的效果也不錯。

為什麼是10歲以下?

因為,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,9~10歲左右,孩子就會開始比較想和自己的朋友相處,對於家長的心理依賴會明顯地降低。

所以,10歲之前,是比較適合家長與孩子一起上課學習的階段。

而且,我和家長有一個協議:
「不只是陪伴孩子上課,而是和孩子當同學。這表示,上課中要和孩子一起主動回答問題,下課後也要完成作業。」

今天早上,有其中一位家長給了我很暖心的回應;我認為,這樣的回應表示這個做法對於她的孩子有很正面的成效。

孩子說:
「我感覺心裡好充實喔。」

我認為,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甚至可以教自己的媽媽練習單字發音,這樣的踏實感,真的是無價。

另一方面,家長自己也更能夠感同身受,瞭解孩子學習上的行為模式和盲點,可以及早引導。

最重要的是,孩子更容易將媽媽或爸爸視為一起成長的夥伴,發展出更獨特的親子關係。

我認為,如果科技的便利,能夠讓我們的學習方式進化,這樣的親子共學,一定是未來教育的重要趨勢之一。

這樣的做法,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不少科學根據支持。

以下是我讀到的幾個核心理論和研究:

  1. 社會文化學習理論(Vygotsky, 1978)

Lev Vygotsk 提出 “最近發展區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, ZPD)” 概念:孩子最好的學習發生在他「自己做不到,但在有能力者協助下可以做到」的區域。

家長當同學,不只是看著孩子,而是主動參與,就等於在孩子的ZPD裡給予即時支援。

這種支援稱為鷹架(scaffolding),可以顯著提升孩子的理解和技能。

  1. 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, Bowlby, 1969)

穩定的依附關係,會強化孩子的心理安全感。

有研究顯示,當孩子在熟悉的關係支持下進行學習(例如爸爸媽媽陪同),焦慮降低,學習投入度提高。

特別在3-10歲階段,這種依附還很強烈,親子共學比單純「把孩子丟給補習班」更容易帶來持久的學習動機。

  1. 社會學習理論(Bandura, 1977)

孩子會觀察大人「怎麼學、怎麼應對挑戰」,進而模仿。

家長一起上課時,示範了學習行為(主動提問、反覆練習、接受錯誤),這些榜樣行為比任何說教都有效。

Bandura 稱這個效應叫觀察學習(observational learning)。

  1. 家庭參與研究

大量實證研究(例如 Hoover-Dempsey & Sandler, 1997)發現,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會:

提高學業表現

•   增強自我效能感

•   改善學習態度

•   降低學習焦慮

這些效果在小學階段最顯著,特別是孩子尚未完全「去依附化」之前。

  1. 共同目標感與情感連結

當親子一起完成學習任務(例如一起背單字、做作業),會強化共同目標感(shared goals)。

研究顯示,共同目標感是提升家庭情感連結的有效策略,也讓孩子更願意主動學習。

與孩子共學,不只是一種陪伴,而是一種一起探索和成長的生活方式。

也讓自己的家,成為孩子信任的學習場域。

返回頂端

Stay Tuned

即時收到Lewis的最新資訊!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