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家庭文化資本」?我們每天做的小事,正在默默塑造孩子的未來

自從兒子出生,太太和我有空時就盡量多了解關於育兒的相關資訊。加上我們都是從事教學工作,所以主動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,一直都是我們的習慣。

最近接觸到一個概念:家庭文化資本 (Family Cultural Capital)

這篇文章想來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學習。

我曾經想過這些問題:

為什麼有些孩子從小就好像「起跑點」比較前面?

為什麼有的孩子能侃侃而談、表達流暢,而有的孩子卻總是畏畏縮縮、不敢舉手發問?

如果我們把目光從「補習班、成績、學校資源」轉回家庭,就會發現一個關鍵詞:家庭文化資本(Family Cultural Capital)。

什麼是家庭文化資本?

這個詞乍聽之下有點學術,其實它講的就是:
一個家庭傳遞給孩子的「無形資產」

這些無形資產,決定了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方式、學習的動力,甚至未來的社會地位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家中有書櫃嗎?有規律的閱讀習慣嗎?
  • 晚餐時,會跟孩子聊聊今天的新聞或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嗎?
  • 假日除了上補習班,會不會一起去博物館、看展覽、聽講座?

如果你的答案是「會」,恭喜你,你已經在默默累積孩子的文化資本。

三種文化資本,我們的家庭正在培養哪一種?

社會學家布赫迪厄(Pierre Bourdieu)將文化資本分成三種,我們可以來對照看看:

1. 體現型(Embodied)

這是孩子從生活中自然學會的思考方式、說話語氣、價值觀。
例: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父母對知識的尊重,自己也變得愛問為什麼、敢提問。

2. 客體型(Objectified)

是指家裡擁有的文化物品,比如藏書、樂器、畫作、或是經常接觸的文化活動。
例:家裡有鋼琴、常去表演藝術中心,就屬於這一類。

3. 制度型(Institutionalized)

講的是學歷或專業證照,這些能夠「被社會認可」的資產。
例:父母的高學歷、家庭對升學制度的熟悉程度,會幫助孩子在體制內取得優勢。

為什麼家庭文化資本這麼重要?

因為它會默默影響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表現、自信心與未來發展。
高文化資本的家庭,孩子通常:

  • 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
  • 更熟悉學術語言與社會規則
  • 更容易「被看見」和「被認可」

反之,文化資本較弱的家庭,孩子可能缺乏學習動力、找不到學習的方向,甚至對學校感到疏離。

這無關金錢,而是關於「生活方式」

有人會問:「那是不是有錢人才有文化資本?」
其實不然。

文化資本不是用錢直接買來的,而是長期生活習慣的累積

每天晚上睡前講故事、用餐時的深度對話、一起整理書櫃、帶孩子觀察生活中的小事,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,才是最根本的文化傳遞。

想為自己的家庭建立文化資本,該怎麼做?

想提升家庭文化資本,不一定要花大錢,只要每天有意識地做以下一件事就很棒:

  • 和孩子共讀 15 分鐘
  • 討論一則新聞或社會現象
  • 帶孩子去公共圖書館或展覽
  • 讓孩子練習完整表達一個想法,並且認真聽他說
  • 和孩子分享我們一天中學到的一件事

結論是,我們是孩子的「文化銀行」

文化資本是一筆會升值的資產,而且會一代一代傳下去。
家長今天說的每一句話、選擇的每一本書、參與的每一場對話,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累積文化資本

孩子未來站在哪個舞台上,也許不只是考試分數決定的,而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微小選擇累積而成的。

返回頂端

Stay Tuned

即時收到Lewis的最新資訊!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 time.